“起床后要不要開窗通風?”
“出門要不要戴口罩?”
自從霧霾天氣常發作以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.5檢測指標以后,人們對于PM2.5的關注程度就在不斷增強。經過這么多年的治理,國內2020年PM2.5平均濃度,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28.3%。
大家應該還記得2013年的冬季嗎?正值年底,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了嚴重的霧霾事件。天津、山東、河北、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浙江、上海等省份多地空氣質量指數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級別,京津冀、長三角地區霧霾遍布,PM2.5日平均濃度超過了150微克/m3,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300~500微克/m3!
幾年后,治霾成效顯露,冬季霧霾天氣明顯減少。
霧霾,其實是一種自然災害,PM2.5在大氣中積累的量越來越多,久而久之就成了“霾”。說起來,并不是只有我國才面臨這種難題。其實人類與霾的斗爭已經延續上百年了。
200多年前,人類大刀闊斧地“工業革命”,進入工業時代,那個時候只顧著經濟罔顧環境,積累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問題,比現在多多了。英國率先工業革命,經濟迅速騰飛,然而19世紀時環境污染帶來的后果凸顯。倫敦上空時常有灰黃色的煙霧彌漫,也因此倫敦得了個“霧都”的稱號。
問題如果不去解決,只會越來越嚴重。
時間進入20世紀,倫敦的霧霾問題越發嚴重。一年12個月,有兩個月都是霧霾天氣。尤其是1952年,僅僅4天,就有4000多人由于霧霾死亡。因為霧霾,人們患上了支氣管炎、結核病、流行性感冒、肺癌等。
不只是英國,歐洲的很多國家乃至美國,都處于被霧霾籠罩的狀態中。
風途新聞資訊